
一片棕榈叶,在他手中翻飞缠绕,化作振翅的蜻蜓、昂首的梅花鹿,甚至腾云的蛟龙。在於潜镇潜东村涌村自然村,新临安人吴龙义凭借家传棕编技艺,让平凡的植物在指尖“复活”。随着乡村运营团队的挖掘与推广,这位来自贵州的被村民亲切称为“小阿贵”的手艺人,正将儿时的放牛玩具变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盛夏的涌村,竹廊议事厅内凉风习习,吴龙义正坐在木桌前,手中的棕叶如游蛇般灵活舞动。只见他轻挑剪刀,分离叶脉,随后将棕叶左右缠绕,约摸两个小时,一只青绿色的螳螂便跃然掌心——触须微颤,前足高举,仿佛下一秒就要弹跳而起。
“棕编是草编的一种,采来的棕榈叶需要洗干净,放在锅里煮上几十分钟,才能作为原材料,这样编出来的作品才能存放更久,而编一个作品通常要三四个小时。”吴龙义笑着说,这门手艺源于他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吴龙义和小伙伴一起在贵州老家放牛,那时候没有玩具,比他稍大的叔叔便教他用棕叶编蚱蜢、小鸟玩耍。“那时候编好了,叔叔就让我帮他看牛。”他回忆道。
吴龙义的棕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些年来到浙江绍兴打工时,他结识了妻子,一名涌村姑娘。四年前,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夫妻俩决定回到涌村生活。在於潜镇一家车企谋了一份工作。上班之余,吴龙义经常做棕编摆摊售卖,但因销路不佳,渐渐萌生退意。“以前开庙会、年会的时候,经常去摆摊,还去公园卖过,可买的人少,编的也都是小物件。”他坦言。
转机出现在去年,涌村乡村运营团队开展“扫村”行动,挖掘本土特色资源。负责人刘珊回忆道:“起初在一群村民中,大家并未注意到‘小阿贵’。当我们问大家是否有手艺时,他主动向我们展示棕编手艺,还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的作品,这才让大家眼前一亮。”团队当即决定以包销50件作品为“敲门砖”,鼓励他重拾技艺。
在运营团队的助力下,吴龙义的棕编事业迎来转折:搭建店招、布置产品展示柜、对接研学活动……如今,他的家中陈列着数十件棕编作品,从蚱蜢、知了、蜻蜓等小昆虫,到梅花鹿、蛟龙、绵羊等复杂造型,吴龙义的作品许多灵感来自天目山的自然生灵。“我爱爬天目山,常常上山观察动物的形态,回家琢磨怎么编得更逼真。”吴龙义说。
采访当天,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据吴龙义妻子描述,这批游客两次上门未果,因为吴龙义在厂里上班,直到第三次才见到“小阿贵”,并带走了许多作品。“这两天要补货了,展示柜里的作品包销了。”吴龙义腼腆地说道。
如今,棕编不仅成为家庭增收的新渠道,更被赋予文化传承的意义。吴龙义更希望这门手艺别荒废,他想教孩子们做棕编。“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让现在的小朋友能体验我们那个年代的乐趣。”
运营团队则规划得更远。“未来,我们打算长期培育他,从‘小阿贵’的棕编延伸,到多元的服务,比如教他妻子做农家菜、包黄金粽,形成一条完整的体验线路。”刘珊表示,一片棕榈叶,正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在机械化生产盛行的今天,“小阿贵”的棕编技艺像一首慢诗,提醒着人们手工的温度。而乡村运营的巧思,让这份“慢”与“旧”焕发新生。或许,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些被重新发现的指尖艺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