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乡村发展的凤亭老桥

“暴力梅”冲走了一座闲置石桥 却唤起了许多乡愁

见证乡村发展的凤亭老桥

凤亭老桥被冲毁

手机上刷到凤亭老桥被冲毁的视频,临安公路段段长章为先是惊了一下。他曾参与凌龙线以及两座新桥的设计,其中一座就是凤亭新桥。等他弄明白冲毁的是闲置不用的凤亭老桥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也为当初对执行方案的坚持感到一丝自豪。

这座凤亭老桥,隶属于於潜镇泗州村凤亭自然村,架设于县道凌龙线老线路一侧,横卧于丰凌溪之上,是凤亭自然村百姓早年出行的必经地。2017年,全新的美丽公路凌龙线建成投用,凤亭老桥遂闲置。

前几日连降大雨,加上沿山山体塌方,数颗巨大的山石砸向老桥,在洪水肆虐的夹击下,这座历经四十年沧桑的桥梁终于垮塌,完成了它的全部历史使命。

“新路建好后,这座桥本来就想拆。”站在溪旁,面对冲毁桥梁的旧址,泗州村党委书记刘培中告诉记者,大雨来时,镇村干部在老桥附近设置了路障,桥梁冲毁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两侧农作物也基本无恙。

垮塌的凤亭老桥建于1981年,由当时的千洪乡提供水泥等原材料,凤亭村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建造。章为告诉记者,因为村民自建,这座桥梁一直属于线外桥,2017年新路新桥建好后,它的管理继续由镇村两级负责。

凤亭桥两次换代

定居杭州主城区多年的胡芳,也是泗州村人,对这座桥有着特殊情感。“每次回家都要路过这里,小时候也到桥上玩过。”胡芳相信,随着新路新桥的使用,桥梁的使命也应该完成了。

28岁的快递员小蔡,是凤亭人,从小就在凤亭桥下的丰凌溪里玩耍。每年夏天,小蔡都和小伙伴们来这里戏水,缓缓的溪流带给他们无上的清凉。“如今桥突然没了,我还是有些舍不得,”小蔡也是从手机上刷到桥梁冲毁的视频,赶回老家时,只见两侧残留的桥墩,不禁有些伤感。

胡芳和小蔡,一个是80后,一个是90后,他们都没见过凤亭老桥的“前任”——那座仅能容一头牛通过的老木桥。他们的父辈、年过五旬的乡党支部委员叶大法,对儿时的记忆犹新。

“那时我每天放牛走过的都是这座木桥,对面要是也有牛过来,我就在桥头等一等,”叶大法记得那首熟悉的流行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更老一辈的祖父级人物、今年75岁的原凤亭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松告诉记者,要不是当年的千洪乡党委帮忙,这座木桥还成不了石墩桥,村民可能还要在木桥上“狭路相逢”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的凤亭村隶属于当时的千洪乡。“借着建甘溪水库的便利,当时的千洪乡党委帮了个大忙,给了一批水泥和石料,水库建设方帮忙设计,我们村民投工投劳,又请来藻溪的工匠,把石墩桥建好了。”刘金松说,1981年凤亭桥建成后,村里大摆宴席,全村男女老少像过节一样,庆祝桥梁投用。

2015年,我区美丽公路开建,老凤亭桥迎了第二次革新。由于对岸沿山路塌方多,当时还是交通运输局勘测设计所所长的章为,实地调研,慎重考虑后,坚持要改变线路,西移两百米,避开可能存在的隐患。“也有人坚持沿用老线路,但我们坚持要移位,最后评审还是决定移位,”章为表示,事实证明,这一改动是正确的。

全新的美丽公路凌龙线2017年建成,凤亭新桥同步建成,离老桥大约150米。

桥梁升级 村貌蝶变

从木桥到老石墩桥,再到美丽公路凌龙线上的石拱新桥,凤亭桥40年间完成了三次蜕变。桥不断变宽变美,村民变得更富裕了,村貌屡经蝶变。

上世纪70年代末,借着国家鼓励兴办乡镇企业的春风,凤亭村也办了个水泥包装纸厂。由于老木桥狭窄,运输是个难题,物料进出先靠牛拉,后用小推车,让当时的村支书刘金松着实头疼,这才有了要兴建一座石墩桥的想法。凤亭桥建成后,桥面宽了,卡车都能过,村办企业火了好几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杨桐叶加工成为千洪一带农民的支柱产业,凤亭也不例外。“每户仅杨桐叶年平均收入有6—7万元,”叶大法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那座凤亭老桥,这一切不可能实现。

再晚些时候,种竹成为农民的另一大收入来源。运输杨桐叶和竹笋的车辆进出,全靠这座凤亭老桥。加上外出务工,富起来的凤亭人,家家户户建了新房子,生活越过越红火。

2017年全新的凤亭新桥建成后,外出做生意就更方便了,村民人均收入节节攀高。到去年,包括凤亭自然村在内的泗州村,人均收入达36500元,早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带给几代凤亭人美好回忆的凤亭老桥,也在这次暴雨的冲击下,履行完它光荣的使命。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高红波   信息发布:黄晓强   添加日期:2020-07-14   
 

 

 
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