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富村路

    於潜镇光明村,徐旭明至今记得,几年前,村里想流转退化竹林土地用于集体经营,但以失败告终。

    太湖源镇白沙村,夏玉云终于看到村集体经济搭上村落景区建设“航班”,收入由7万多元增长到近70万元。

    太阳镇太源村,卢文杰一直梦想的高端民宿“九龙翠谷”开始开发建设,村集体每年增收至少20万元。

    让村集体富起来、强起来,不仅仅是徐旭明、夏玉云、卢文杰们要筑的梦……

    敖干农场:曾经荒芜的土地有了收益

    於潜镇光明村敖干农场,水稻已有一腰身高。村主任徐旭明每天都要到农场转几圈。田里,水稻拔节,瓜果长廊,藤蔓一天天往上爬。走在盎然生机的农场,徐旭明心里特别踏实和舒坦……这片土地,原先是成片的退化竹林,失管后几乎荒芜。

    “看到竹林荒芜,村干部心里很不是滋味。2014年,我们村党总支书记周潮滨最早提出来,把这些荒着的竹林流转经营,种点东西。”徐旭明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村里打算流转村北边的一畈竹林,但入户调查后,农户们流转土地的意愿不高,少有人支持。

    周潮滨和徐旭明还是一直想流转土地进行集体经营。2017年,光明村开始了土地确权,竹林土地流转和改造重新提上光明村的日程。计划实施的地点选在了村南边的几百亩衰败竹林。

    “入户调查后,农户大部分都同意流转,只有少部分农户还需要做工作。土地确权后,四至明确,还有了权证,农户放心了。”徐旭明谈起当时的情况,颇为感慨。

    2017年3月,270亩衰败竹林地流转到了光明村村集体,村里要让土地种上农作物。没过多久,周潮滨在镇里了解到此事可以申报区里在推进的村集体经济增收扶持项目,对接政策后,敖干农场正式成立。

    砍竹子、翻土地、修水渠、修机耕路……光明村村干部带着部分党员、村民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在这片熟悉的田野里创造复兴希望。

    “为了改良土壤,我们第一年种的主要是水稻,另外还有8亩荸荠。七八十年代,敖干荸荠在於潜范围内小有名气。我们想把这块牌子捡起来。”徐旭明说,光明村别的资源没有,田地是村里唯一可以开发的资源。所以,村里想借此好好干点事,为村集体和村民都增加点收入。他也成为了敖干农场的场长,承担起管理农场的重任。

    农场建设开始后,徐旭明每天到农场打卡。从一开始盯着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来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天天,这片农场融入了他的日常,“看到水稻长势有力,我心里就特别踏实。”

    2017年,敖干农场喜获丰收,产品销路畅通。自己土地上产出的15万斤大米,附近村民就买走了一半多,其余的在朋友圈上被抢购。1万余斤荸荠,卖了一半,还有一半在过年前分给了村民。“大面积种植雷竹后,村民好多年没有吃到自己种的荸荠了。村里拿出5000多斤分给家家户户,让大家也像以前过年一样,重拾记忆。”徐旭明希望村民都能分享农场建设的成果。

    到了年底盘账,敖干农场销售收入43万元,利润8万元。按照农场与村集体的协议,其中70%上交村集体,共计5万多元。在此之前,光明村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一笔5万余元的茶山承包款。

    徐旭明算了一笔账,700元一亩土地流转租金归农户,农场利润的70%上交村集体,村集体拿出其中的30%,分红给土地入股的合作社社员。另外农场还吸收了不少村里的富余劳动力,2017年农场工资就发了24万。

    敖干农场初显成效,徐旭明说,敖干村最大的特点是村班子团结,在农场建设中村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带领村干部一起干,为节省资金还发动党员义务劳动,投工投劳,其他几位村干部在农场也都有任务,大家各司其职。

    如今,徐旭明对敖干农场的发展充满信心。今年农场面积扩大到了350亩,其中水稻310亩,农场已经和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签了订单,作为学校长期的蔬菜大米绿色供应点。另外,还有7亩的荸荠和30多亩的蔬菜。农场还流转了100多亩荒山,种植了桃树,丰富农场产品结构。

    徐旭明预计今年农场净利润有望翻番。关于光明农场的未来,他心里也有了初步规划:走种植、加工、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逐步提升农场的效益,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更多收入,为农场合作社社员创造更多分红。

    “土地如果荒芜,乡村怎能振兴?”望着村口这片刚起步的绿色之地,徐旭明说,谈不上成就感,但心里很踏实。

    太湖源头:从每年7万5到近70万的村集体增收

    太湖源镇,生态资源优渥的白沙村,几乎家家户户吃上了“生态饭”。

    白沙村以往吃的是一种“资源饭”。分产到户的80年代,村民肆意砍伐卖木材,短短五年间,森林覆盖率从91%下降至60.4%。1988年和1990年的两场洪水让白沙深受毁林之痛,在村里教育引导下,暴雨中心的村民幡然醒悟,自断卖木头谋生之路。

    这之后,村民在农副产品上动起了脑筋。以笋制品为主的农产品从白沙销往各地,这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从此,白沙村明白了“生态饭”的初步含义。1998年,白沙村农家乐兴起,生态旅游带着村民在致富路上前进。2017年,白沙村全村产值高达1.3亿,人均纯收入5万多元。

    村民富了,可村还没强。2016年,农业部一位领导来白沙考察,得知这个欣欣向荣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只有7.5万元时,感慨道:“不应该啊!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集体经济不该这么差啊。”

    曾长期担任白沙村党组织书记的夏玉云,在去年换届时卸任。多年来,村集体经济一直是他心中的结。1998年,夏玉云接待的一位上海作家写了《江南小九寨 碧水太湖源》刊登在上海媒体,白沙村生态引来了百万投资,太湖源景区应运而生。按照协议,景区每年给村集体7.5万元的资源保护费,这成了白沙村一直以来的村集体收入。直到2017年,白沙村村集体经济账单上才多出了农家乐垃圾分类清运费的10余万元。

    2017年,村落景区建设的东风刮进了这个生态旅游起步很早的白沙村。接棒夏玉云的村党总支书记夏剑下定决心要搭好这趟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航班”,借助村落景区富民强村。村两委班子一拍即合,成立了太湖源头村落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经营景区外围配套设施,在生态旅游业上为村集体找饭吃。

    原属于太湖源景区的山货市场、停车场和旅游饭店的提升改造是白沙村打造太湖源头村落景区的重要项目。这些功能区块设施老化,而且布局不甚合理,特别是山货市场整体光线暗,影响游客体验,经营状况不佳。

    夏剑说,村里成立村落景区运营公司后,太湖源景区公司以50万一年承租了这些功能区块。经过合理规划、有序整治后,村里统一出租。今年,停车场出租收入20万,旅游饭店出租收入20万,山货市场13个摊位出租收入65万,外加两个特色小卖部,总租金近110万元。这些收入,50万元支付给景区,50万交到了村集体,其余作为村落景区运营公司运营费用。

    接下来,村落景区运营公司做的可不光是这些,村里的三生共赢馆和十二坊正在建设中。十二坊串联起了一条3公里的生态游步道,今后,走一趟游步道,逛一圈十二坊,呷口茶,咬颗核桃,在白沙村旅游将有更多文化体验,可一览当地农耕文化,一品民情风俗。

    白沙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原来的7.5万元到如今的近70万元,这让经常接待外地考察团的村委委员郤华毅很自豪。曾经,有位江苏的村书记来白沙考察时告诉他,“白沙村民富,但村里收入不高,我们村产水蜜桃,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有70多万元。”

    回忆起这段往事,郤华毅依旧百感交集,“以后若有机会再遇上,我一定会告诉她,白沙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有近70万了,以后还会更多。”

    太源村九龙坑:保底收入20万元的民宿集群正在建设

    太阳镇太源村的九龙坑自然村,山水田园、古风老屋、小桥流水、景美如画。居住在此的41户村民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移居山下,家家户户挨着马路,生活便利。

    下山移民项目涉及的老房子多数时候用于宅基地复垦。复垦后,村里能拿到每亩地30万元补助资金。早在2009年,太源村就将凌家和串坞两个自然村的30余户村民移民下山,老房屋宅基地复垦后归村集体所有。

    九龙坑老宅人去楼空,但这里并没有复垦。这一次,村党总支书记卢文杰另辟蹊径,他决定利用原有的泥木旧房,在这片小山坳里,和镇干部、村两委班子一起筑一个民宿梦。22幢泥木旧房,产权已经收归村集体名下,这个区域已规划为一个高端民宿集聚群项目。今后,这里就是村集体收入源头活水。

    “村落景区、农旅一体是当下农村发展最火的方向了,我也想过一把民宿瘾。”卢文杰早就算清了两种模式富村的账单,“土地补助资金是一时的,而民宿集聚群却是今后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内生动力。”

    带着这样的想法,太源村开始民宿招商,期待让这些旧房重新焕发生机。今年1月,在民宿协会的牵线搭桥下,杭州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抛来了“绣球”。太源村以资源入股、利益分红的方式与公司共同建设“九龙翠谷”高端民宿集群。无论今后民宿经营如何,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库、毛竹林、田地等各项村庄资源每年收益20余万,这笔钱村里从今年起就有,每五年上浮10%。“九龙翠谷”项目产生效益后,村里还能享受3%的利润分成。

    卢文杰说,山上人动山上的脑筋,田里人动田里的脑筋。太源村九龙坑民宿群的故事早在2016年就开篇写序了。村两委班子收购民房、安置农户、流转山林土地,前期工作做好的同时,还对道路、桥梁、山塘水库进行基础性修扩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今,村里的民宿集群建设步入正轨,按计划推进。预计建成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以上。这个留得住美景又留得住游人的民宿群,既是卢文杰的美好愿景,也是太源村集体经济源源不断的活水。

    村庄环境好,才能引客来,卢文杰说,民宿梦是这么多年村庄环境打造的基石垒筑而成的。2011年杭州市美丽乡村、2012年杭州市文化示范村、2013年浙江省农房改造示范村……借着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打造村美景秀和谐太源。

    投资商因此在九龙坑停下脚步共绘太源未来蓝图,村集体经济也因村两委对项目资金的精打细算而壮大。近五年,太源村先后实施了“绿富”精品村、杭州市美丽乡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项目。而村里操持这些项目时,一直能省则省,为村集体经济省出了不少资金。

    “把村里事当自家事儿来办”是村两委班子坚持的初心和始终秉持的治村理念。既开源,也在节流上做文章,村两委班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仔细研究账目,小账大算。从几元一株的绿化苗到几百万的工程,都当做自家事来干。

    2011年,太源村创建富丽山村精品村,项目资金只有280万。村凉亭建设、道路硬化、广场绿化……这笔钱远远不够。为此,村班子尽力节省项目资金。比如绿化用的苗木,集体去萧山苗木市场讨价还价,又发动党员种植,合计节省了40余万元。

    每一个项目进太源,村两委班子都是实地踏勘,做好市场调查,仔细核算账目,把每笔钱用在刀刃上。2017年,太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6万元,账上还有500万元结余。

    

光明村休闲农场初显成效

太湖源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改造为民宿发展打下基础

白沙十二坊中的蔬菜坊和知味坊

在生态旅游带动下,白沙村山货市场顾客盈门

    采访札记

    民富村穷是临安农村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富村显得更为迫切。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富村十条”,建设村落景区,推动了一批村找到增收突破口。

    富村之路,各有特点。解剖麻雀,有共同“基因”。

    首先是政策红利。大多富村项目,都起于政策驱动。光明村的农场是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的直接产物,白沙村借了村落景区建设东风,太源村民宿项目也在“富村十条”支持之列。

    政策落地的关键是村干部战斗力。富村路径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一是结合自身禀赋,找准具体路子;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细节需要处理好,资金也必须精打细算,才能把项目落实好,发挥造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光明、白沙、太源等村在村集体增收上早有谋划、早有准备,有些已经实施了基础工作,一旦东风到,扬帆好行船。消薄富村,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记者 王苑阳 王建辉 摄影 吕坤 金凯华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   信息发布:黄晓强   添加日期:2018-08-08   
 

 

 
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